转帖: 回眸上海 – 第一章:沧桑岁月

上海,这个中国的最大城市,中国最东方的滩头堡,最先呼吸到来自海洋的新鲜空气,也最先感受到世界列强们 的欺辱。那些外国海盗们,无论时从远处来的还是近处来的,无论是从西边来的、东北来的还是北边来的,无论是长腿大脚的还是五短身材的,无论是留着八撇胡子 的、连鬓胡子的还是人丹胡子的,只要到这个地方一落脚,就不走了,把她割成一块一块的,各霸一方,不准中国人随便进来。明明是中国的地方,却要根据他们自 己的习惯起上英文、法文、日文的街名。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天,外国列强就一脚踹开中国的东门,涌进上海,中国半殖民地的近代史就从那里翻开 第一页。

上海,最能感受到中国的历史脉搏,最能感受到华夏命运多舛的昨日,最能感受到神州热血沸腾的今天。那么,就请您跟我一同再一次走进上海,一起重温这段令人心旌摇曳的历史。

第一部分:我城我土

上海,顾名思义,与海密切相关。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在唐朝时,上海还在海里呢

明朝时的老城厢

嘉庆年间的上海地图

租界时期的上海地图

十九世纪中叶的老城厢。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 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何为城厢?据史料记载, 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这里建造起了环城墙,城墙内称“城”,城墙外热闹处称“厢”。这就是老城厢名称的由来

十九世纪80年代老城厢的老北门

十九世纪中叶:从浦东看外滩

十九世纪中叶:吴淞口海关

1869年:上海外滩近景

十九世纪70年代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 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国人的反对。1873年,上海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 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也就是toll-free bridge的意思

这是1908年的外白渡桥。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原木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

十九世纪70年代的南京路

十九世纪80年代的南京路(之一)

十九世纪80年代的南京路(之二)

十九世纪90年代的南京路

1907年的南京路

十九世纪60年代的北海路,曾称作六马路。早期的上海的街道是编号的,这应该是洋人的主意

十九世纪80年代苏州河上的新闸路石桥

十九世纪90年代的山东路

19世纪80-90年代的外滩

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今天的武康路)上的洋人别墅

1902年:靜安寺路/南京西路(Bubbling Well Road)上的江海关

1907年,福州路

清末水运繁忙的苏州河

第二部分:芸芸众生

1865年:街头问斩。观众似乎对摄影镜头更感兴趣

1865年:带枷的囚徒。站着的那位有点林冲的架势,而坐在地下的那位却显得有点窝囊

十九世纪70年代:三位女囚

十九世纪70年代:上海商家妇人

十九世纪80年代:老城厢的居民

十九世纪80年代:外国海员来上海的第一天

十九世纪90年代:洋人在上海的网球俱乐部

1898年:新来的外交官带夫人上街体验上海特色

外国女士们也都有此好。后座上的男人带个俄国的皮帽子

1898年:这样大块头的乘客该多交车钱吧?

以捡拾烟头为生的男孩。英文说明把他称为“小瘪三”,显然有轻辱之意

清末上海码头上的老年乞丐

1898年:一位华人富商坐洋车经过外滩

身穿大清军服的男孩

清末法庭。大堂前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跪在前面的犯人不知是何罪

死刑犯的站笼。犯人只能用脚尖着地,直至力衰气绝而亡

1890年:打麻将的上海女孩。别看有那个胖男人支招,对面这位看来要胡了

1898年:吸食鸦片的上海老爷

1898年:英国贵妇和她的私人司机

1900年:囚犯和外国警察

1902年:要过年了,福州路上的女人们换上了新衣

1905年:这位反清义士革命尚未成功,却不小心先被自己的炸弹炸死了

1907年:刚被押送到警察局来的新犯人

1907年:年轻的理发师。如果今天能享受如此热情的服务。小费要大大地多给

女子学校的学生们

1908年:这些囚犯都是反清的革命党吗?不知他们能否捱到三年后的“解放”

李鸿章雕像。李鸿章(1823-1901)曾官拜相当于今天江苏省省长的职位,上海归他管。后来又升官去了中央,又大力提倡洋务运动,对上海的现代化起过一定作用,因此上海人对他有好感,特此树碑纪念

第三部分:商业起步

十九世纪下半叶:虹口集市

十九世纪90年代的虹口集市,足见当时上海的商业活动已经相当活跃。那时虽然有外权的欺辱,但毕竟没有战争,老百姓可以从容地讨自己的营生

十九世纪下半叶:一品香饭店,既有中西餐饮,还可留宿

鸿康钱庄。从招牌上看服务项目多多,金子银子外汇都做

清末颇具规模的纺纱厂

十九世纪80年代的旗昌洋行(Russell & Co.),位于外滩9号,福州路的拐角处

十九世纪80年代的美华照相馆,生意已经做的相当大

十九世纪90年代街上卖糖炒栗子的。比起上面那家照相馆虽说是小本经营,但同样有做大生意的气魄

清末永盛号水果店

清末鸟笼店

清末五芳斋食品店

1906年:宝成银器店

第四部分:市政百景

上海最早的双排坐公交车。乘客满员

十九世纪中叶:租界区马拉的救火车

十九世纪80年代:锡克警察和洋车夫

最早的上海火车站,1898年开始经营淞沪线。1908年上海北站建成后便不复存在

十九世纪90年代江西路的水塔

清末公共电话亭

虹桥邮局

1898年:南洋公学。清政府为了洋务运动和筹建电报局,于1896至1898年开办了南洋公学培养中国第一代电信人才。1921年该校改名为上海交通大学至今

1902年6月:黄浦江上赛龙舟

晚清时期的宁波会馆

耀武扬威的锡克警察

1908年:有轨电车

1908年:街头洒水车

晚清时期上海复旦大学的校门

1905年:约翰大学的校门。早年圣约翰大学比复旦大学更有名气,它从十九世纪70年代美国人开办的教会中学发展为大学,1905开始授学士学位。它拥有上海最早的图书馆,到1936年抗战爆发之际藏书已达四万三千多。1952年由于它“帝国主义性质”被关闭。

转帖: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1102&postID=7791

此条目发表在转载分类目录,贴了标签。将固定链接加入收藏夹。

发表评论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徽标

您正在使用您的 WordPress.com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Facebook photo

您正在使用您的 Facebook 账号评论。 注销 /  更改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