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上海迅速崛起的时期,无论是在这里发生的经济发展、文化影响、市政建设、海外介入、政治冲突、军事事件无疑都 是全中国的聚焦点,远比后来的几个十年更为引人注目。到了1932年,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常驻的外国居民就有七万余人。下面的图片介绍的就是二十 世纪一十年代和二十年代上海各方面的情况。
第一部分:风起云涌的城市
清朝的最后一位钦差大臣最后一次莅临上海
1911年辛亥革命军占领上海道台衙门
孙中山与黄兴来上海宣讲美国式民主政治
1914年:精明的上海商家高挂吹捧袁世凯和黎元洪的牌匾
申报馆。《申报》最早于1872年由一英国商人开办,是上海第一家中文报纸,很快成为全国性的大报。1907年开始由中国人主办,此后一直是上海乃至全中国的重要新闻来源。1949年后停办,其在上海的地位由《解放日报》所取代
工人正在装运《新闻报》。《新闻报》创办于1893年,比《申报》稍晚。但很快成为可与后者竞争的上海大报。运报车上的文字:“日销十五万份”足以证实其影响
别以为交通问题是现代人才会有的头痛。看民国初期上海街道上的堵车似乎比今天还严重
1917年:汽车排队等待车检
同年:黄包车也需要车检,但在上海的另一个地方
民初时年轻的杜月笙的照片
上海三大亨的合影。左起:杜月笙、张啸林、黄金荣
上海早期的公交车
1917年上海有了无轨电车
受英国的影响,上海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就有了双层汽车。车的后部有上upper deck的楼梯
1919年上海有了汽车出租公司
1929年的上海车照,分四种:大货车、小货车、小车和粪车
黄包车在雪中奋力前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英文双语的黄包车价目表。车资的计算方法与今天惊人的相似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街上的洒水车
清洁工人在清洗街道
建筑工人在修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江南造船厂就有了制造大轮船的能力。图为正在进行新船下水仪式
红灯区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从八仙桥地区的商业发展开始起步
1917年:制革厂在晒皮革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新百货的规模空前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虹口市场的商品种类极为丰富,是个大shopping mall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老正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街头张贴的按摩院广告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静安区富民路上的商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宝成银楼。建筑风格已经完全洋化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华商纱布交易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南洋兄弟烟草公司
第二部分:夹缝图存的市民
1912年:商店门口的乞丐
1915年:黄浦江上游运木材
1915年:小杂货店
1915年上海街上就有Lotto了
1917年:上海电车司机
棉纺厂的童工
1920年:女童工收工后等待大人带她们回家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邮递员。人手一辆自行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的办公室内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明星电影公司在拍外景
卖蛇小贩
代写书信也是一种职业
坐独轮车的女孩们
在家里自娱自乐的两个女孩
邮筒多少年都是老样子
香皂广告上穿旗袍的女孩在打高尔夫球。工厂是日本人的,商标是英文的,中国女孩玩的是洋人的游戏。这张图画中西洋的、东洋的、中国的因素混杂,正体现当年上海的特点
买主在查看米里有没有虫子。这家店不知是卖米兼卖棺材还是卖棺材兼卖米
一家人在棺材上吃晚餐
卖年货
卖甘蔗
1925年:闸北派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富民路上的红木家具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沪北戒烟医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城里的行人昨天和今天一样都是脚步匆匆的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等生意的小贩
第三部分:乐不思蜀的洋人
这是外滩公园1917年设立的园规招牌。规则第一条就是本公园仅对外国社区开放。第四条是狗与自行车禁止入内。这大概就是“华人与狗禁止入内”的出处
这是Jessfield Park(现中山公园)门口的牌子,与外滩公园的牌子类似,但第一条还加了“exclusively”一字,意思更加明确:绝对不能放一个中国人进来。“华人与狗禁止入内”洋人应该是没有直接说出口,但牌子上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这个意思
1924年外滩举行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仪式。明明是欧洲人自相残杀的一场战争,和中国人一点关系也没 有,有点关系也是硬被拉进去的,却要在中国搞煞有介事的纪念活动,还在风景秀丽的黄浦江畔建立了一个又高又丑的纪念碑。当年中国人软弱可欺,只好认这笔 账。可是日本人不认这笔账,二战时就把铜像拆了去造炮弹了
1911年:法租界外滩码头上停泊的Linan号和Pekin号轮船。当年很多留法的中国留学生就是乘这类的船从这里去法国的,包括周恩来、邓小平等人。轮船在海上漂流的生活钱钟书的《围城》有生动的描述
Sir Robert Hart (1835-1911)的雕像建于1913年。Robert Hart1863年来到上海之后,由清政府任命为上海海关总督,一任就是四十多年。他的雕像和一战纪念碑同样的命运:二战时被日本人拆去做炮弹了
1915年:租界区的警察。后面的小喽啰是中国人
1915年:锡克警察正在进行三条腿赛跑
1917年:黄浦江畔的德国、美国、日本领事馆(左起)
跑马场的大看台
比赛之后
1920年冬:洋人赛马,中国人牵马
1924年:南京大戏院正在上演《泰山情侣》(Tarzan and His Mate)
那时在租界区找个停车位也很难
1925年:百乐门(Paramount)大舞厅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格致公学(Polytechnic Public School)
Edward Ezra(1882-1921)的住宅。此人是生于上海也死于上海的犹太人。曾因在上海卖鸦片抄房产年轻轻地成为上海的外国首富,又年轻轻地死了,成为人死了钱没花完的悲剧人物
日本人在列强中是迟到者,看着西方列强们占据上海非常眼红。于是在《马关条约》之后急不可耐地加入上海殖民俱乐部,最后还想独占。这是1925修建的日本小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侨民在上海的住宅区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日本糖果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日本礼品店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上海的西式建筑在今天比较起来也毫不逊色
川村纪念塔。1911年,日本“内外棉”董事长川村利兵卫在上海小沙渡(今西康路,旧名“小沙渡路”, “小沙渡”泛指今长寿路以北,西康路附近的地方)创办“内外棉”在上海的第一家工厂,至 1922年,“内外棉”在上海的棉纺厂就有11家,计有纺织机3000台左右,同时还在上海创办了与纺织相关的机器厂,成为在中国最大的纺织集团公司。 1922年,川村利兵卫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内外棉”为了表彰和纪念川村利兵卫在上海的“丰功伟绩”,经公共租界工部局同意,在“内外棉”工厂最集中的沪 西小沙渡路劳勃生路(西康路长寿路)十字路口建一“川村纪念塔”,该纪念塔是上狭下宽的方锥形纪念碑,碑的上方嵌一只自鸣钟,于是该碑也被叫作“大自鸣钟 纪念碑”。以前,中国的工人当中,几乎没有人家中会拥有钟,更不可能拥有表,这只“大自鸣钟”就时刻提醒工人上班时间。解放后内外棉按原序号改名为“国营 上海纺织×厂”,如原“内外棉第一厂”就是“国棉一厂”。一解放川村纪念碑就理所当然地被拆除
第四部分:承载记忆的地标
1920年:南京路与福建路之间
节日气氛的南京路
1907年: 洋泾浜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曾是英、法租界的界河,后被填没筑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
1913年:正在淘干洋泾浜的河水造路
1917年:洋泾浜被填平后的新路被称作Edward VII Avenue(今延安东路)
苏州河上的谭家渡桥
1912年的外滩
1915年:福建路
Rrue du Consulat(今金陵路)
1916年百老汇
1917年香港先施百货在上海南京路(浙江路口西北角)开设规模与总店相当的分店(1954年公私合营,今某时装公司),在南京路侨资开设的四大公司中最先开设,是一栋今天还在使用的7层大楼,外观处理带有一些巴洛克风味,是南京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Route Lafayette(今复兴中路)与Rue Sayzoong(现常熟路)的路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福州路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圣公会教堂
外滩Jardine Matheson Building(怡和大厦)前繁忙的交通
1921年:上海交大校门口
1924年:邮局大楼
由一英国商人于1881年在国际租界杨树浦建造的上海自来水厂
1927年三层建筑的The Lester Hospital (今仁济医院) 开始营业。当时这是上海第一家、中国第二家外国医院
1928年: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汇丰银行于1865年在上海落脚。1875年在海关大楼旁边建总部。图片上的新楼是旧楼拆除后于1923年完成,成为上海的地标之一
1928年外滩已经开始呈现世界大都市的气势
北苏州路
贝当路Avenue Petain(今衡山路)
公馆马路/法大马路Rue Du Consulat(今金陵东路)
苏州河上江西路(Kiangse Road)的自来水桥,今江西中路
吕班路Avenue Dubail(今重庆南路)
徐家汇路
海关码头
二十世纪20年代:行驶在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外滩的黄包车
国际饭店(当时号称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保持上海了最高高楼称号长达半世纪之久
上海北火车站
1925年:外白渡桥
1928年:外滩信号台
上海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