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4月9日出生,看到了出生时刻的世界,感谢up主。”
当时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1994年的静安寺,华山路、南京西路交叉口矗立着交通岗亭,马路上跑的是有“香蕉座”的巨龙公交车和红色夏利出租车;
久光百货还没造起来,紧挨着静安古寺的是一家名叫“顶呱呱”的炸鸡店;
如今已了无痕迹的庙弄里,香蕉卖2块8一斤,让网友惊呼“好贵”;
胶州饮食店的味道,许多人到现在还忘不了,尤其是那牛肉煎包……
这段影像收录在名为“上海印象1993年”、“上海印象1994年”的系列视频里。
这两个系列忠实地记录下了上世纪90年代初上海的风貌,流传在各大网络平台上。
因为涉及的路段足够多,就像留言的年轻网友一样,几乎每个上海人都能从中找到和自己的关联,乘上时光机,穿越回过去。
那么,是谁记录下了这些珍贵的画面?

01
视频的拍摄者是一位名叫秦兴培的上海爷叔,今年75岁了。
自从1982年赴美留学后定居纽约、从事医务工作,他已离开上海近四十年。这些视频都是他利用休假回沪探亲时拍摄的。
我们通过网络联系到他,电话里,他说一口带尖团音的老上海话。
他告诉我们,这个庞大的拍摄计划缘起于1993年。
那一年,阔别家乡多年的秦兴培第二次回来探亲。
彼时的上海,浦东刚刚开发,黄浦江上架起了南浦大桥,整个城市正在经历着“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高速发展。
早在回国之前,秦兴培就听说了家乡的经济正在腾飞。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开始了,“拆迁开始动了”。

1994年
从外滩远眺
建设中的东方明珠▼

1994年
南京西路大光明电影院附近
正在拆迁的弄堂
为此,临行前他特意买了一台美国正在时兴的松下家庭手持摄像机,想要记录下上海的老房子、老弄堂。

1995年
秦兴培背着摄像机
两个月的假期,几乎全被他用在穿行于上海的街头巷尾。
“听讲要拆的地方,(老上海市区)10个区基本上都去拍了。”
“有种地方我出国前头去白相过,觉得蛮怀念的,也去拍了一些,比方讲杨树浦、曹家渡。”

1993年杨树浦
大饼油条摊▼


1993年曹家渡
街头打竹板的艺人
他用镜头,记录下了许多现已消逝的场景。

1993年
南京东路
还没有变成步行街▼


1993年
云南中路
有着热闹的夜市▼


1993年
熙熙攘攘的八仙桥
如今年轻人已不知道这个名字▼

1994年
古朴的静安寺

旁边是顶呱呱炸鸡
90年代初,小巧便携的手提式摄像机对上海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
在视频里我们可以听到有路人问他:“拍录像啊?哪能噶小呃啦?录像带放啥地方啊?蛮好白相呃嘛。”
也有人笑着对镜头说:“拿我也拍进去啦?乃闹猛煞了。”


路人笑着
从镜头前走过
有人对他拍老房子报以不解:“迭个街又不灵的。要拍,拍高房子好看呀。”
也有人觉得,确实应该留下些什么。“一般讲起来,人对过去自己住过的地方总归有一种怀念。”秦兴培解释说。
这或许也是他要拍这些视频的初衷。
离开上海前,秦兴培住在老南市的董家渡路附近。在视频里,我们能看到许多老南市的画面。

1995年
方斜路西林后路
老白云观▼


1998年
里咸瓜街南望
东门路口拍▼


1998年
东门路外咸瓜街西南角
大多数时候,镜头里的上海人似乎没有意识到摄像机的存在。
他们神色如常地做着手边的事情,正在度过生命中也许极为平常的一天,却让正在观看的我们有种身处其境、穿越回过去的感觉。

02
回到美国后,秦兴培订了份《新民晚报》美国版,专门留意上面的动迁信息,作为拍摄参考。
再来上海探亲时,他一面拍又一面留意,有时候路过看到街上的动迁横幅,就赶紧去拍。

1998年
老南市
“还有种办法是看地图,一条条路看过去。拍过的做只记号,没拍过的再去寻。”他补充说。
家人朋友也很支持他,经常给他出主意。他还动员太太当助手:拍照就是兜马路了。等到老房子拆光了,就再也没这种机会了。
有些地方听说要拆,一直没拆。
“1993年就在传:‘三湾一弄’的潘家湾要拆了。所以我(19)93年就去拍了,(19)94年又再去。结果到(19)95年还没拆,我又去了一趟,总共去了三趟。”秦兴培说。




1993年潘家湾▼


1994年潘家湾
有些地方等来年还想去拍,却再也拍不到了。
福州路、山东路西北角曾经有座“宝塔”,二楼是外文书店内部发行门市部。秦兴培学外语的时候经常去那里买书。
1993年拍视频时,他曾拍到过这座宝塔。等到1996年想再去拍些照片时,可惜已经拆掉了。


福州路、山东路西北角
曾经有座“宝塔”
“徐家汇1993年已经老房子拆得差不多了,交关商场造好了。老西门拍得比较早,等1996年再去拍,已经拍不大到啥物事(东西)了。”


1993年
正在建设中的徐家汇▼

第一届东亚运动会吉祥物
东东鸡还记得伐?▼


徐汇剧场的怪奇表演宣传
1996年该剧场迁至田林▼


1993年
老西门冠生园▼


1996年
11路进老西门站
1995年,他在美国接触到了立体相机。“我觉得这倒是拍上海蛮好的办法,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立体的世界。”
此后每年回上海探亲,除了拍视频,他还会用外观像“望远镜”一样的立体相机进行拍摄。
假期结束要回美国了,他就把立体照的拍摄计划交给在上海的弟弟,由他继续拍摄。

秦兴培使用立体相机拍照▼


历年使用过的立体相机
在拍视频和立体照片时,一般每个路口他都会拍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为了便于日后查找,他还用笔和数码相机将拍摄的路名、方位、门牌号码一一记下来,先后用掉了将近20本笔记本。
以下是一组立体照片↓↓

1995年
宁海西路西望
前面为龙门路口▼


1996年
打浦路南塘浜路口▼

1996年
西藏中路广东路东北角▼


1996年
西藏中路
和平双厅电影院▼


1998年
新疆路热河路口▼


1999年
四川北路北望
前方为群众影剧院▼


1999年
长寿路
燎原电影院▼


2000年
山海关路新昌路西北角

就这样,从1993年至2012年,他总共拍摄了3万多幅立体反转片(每幅2张正片,共计6万多张照片)和数十个小时的视频,涵盖了中山环路以内几乎所有马路,也包括一些环线以外的马路。
曾有摄影方面的专业人士评价说:
“虽然上海已有人在为老房子、老弄堂拍照,但从来没有人用立体相机拍摄的,像他这样几乎一条马路也不漏掉,在上海的摄影界也从来没有听说过。”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则表示:“这是一位独特的上海人,他的这些影像资料是上海宝贵的城市记忆。”
那些年里,秦兴培先后用过5个摄像机、6个立体相机,器材、摄像带、胶卷和冲印、交通等费用加起来大约花了将近35万元。
这在那个年代是相当大的一笔费用。
“当时是完全不计成本的。”他说,“我反而觉得很合算,因为能拍到这些终将消失的上海影像,居然都是‘免费’的——没有地方收我门票啊。”
有趣的是,拍了那么多照片和视频的秦兴培,年轻时并不是一个摄影爱好者。
“老早我自家(自己)拍不来,都是人家帮我拍。我主要是为了拍上海,才去拍视频、拍照片的。”他说。
“言话再讲转过来,我假使不到美国来,可能也不会拍上海。在上海生活的三十几年,总归感情是蛮深的。”
在拍摄的那些年里,他每每回到美国都会做这样一个梦:
“梦到我又回到上海了。梦里向,我想想在上海待了交关日脚(日子)了,照片一张也没拍,急得不得了。”
“老房子被我看见了,我要拍照片了,照相机寻不着了。这个梦经常有的。”
潜意识里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性不言而喻。“实际上,我到2000年就觉得拍不大到啥了,拆得邪气(特别)快。”秦兴培用老上海话说。
而他记录下的,恰恰是90年代上海发展最为迅猛、变化最为剧烈的十年。
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了三十年前那个质朴、真实而又鲜活的上海。

街边生煤炉▼


上海人曾经最爱的送礼爆款
——奶油蛋糕▼


已经消失的唐家湾菜场▼


上海头号名点心
——生煎馒头
看到了90年代元气满满的上海漂亮小姐姐小哥哥。

▼

▼


▼


▼


看到了80后的童年。


▼


▼


也看到了许许多多充满时代痕迹又富有个性的店招和字迹。

▼

▼

▼

▼


▼

那个上海,离我们这么远,又那么近。
03
2015年,秦兴培开始整理当年拍摄的视频和立体照片资料。
他将1993年拍摄的52段视频取名为“上海印象1993年”系列,起先发在土豆网上。
“结果呢,土豆网不大重视,发出来交关视频被伊删脱了。”老先生说。
两年前,有网友向他推荐B站,可他一时间又被二次元的会员考试题难住了。
好在有热心网友收集了他的视频,以“上海印象1993年”合集的形式发在B站上。
他自己目前正在B站上陆续发布“上海印象1994年”系列视频,并发布了两集“上海立体记忆”视频。
因为秦兴培当年拍摄的范围足够广,借助这些视频,有网友竟然神奇般地穿越时空,和将近30年前的自己、家人相遇了。
在1993年“方斜路-西林路-林荫路”这段视频里,白云观原址附近,有位爸爸抱着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从镜头前走过。↓↓


后来有网友告诉秦兴培:“这是阿拉爸爸当年把我抱在手上。”
在1994年“老西门的早晨”这段视频里,有位阿婆一边啃大饼,一边用钢精锅子盛着豆浆从早餐摊头走出来。
弹幕上有人说:“这是我外婆!”↓↓


有网友问秦兴培:1994年4月28日是什么天气?我正好这天生出来。
“我一查,4月28号的视频我有的呀,正好是个晴天。我跟伊讲:‘我下趟放给侬看。’”
4月28日这天
有心的秦兴培发布了这条视频
祝网友生日快乐
还有网友“点播”:“不知道有没有那个时候陆家嘴码头口82路终点站旁边的路。外公家就在那里,好想再见一次那里。”
现在,秦兴培正在继续整理当年拍摄的影像资料,大约每两周发布一个新视频。
“再快快不出了,做一只视频,有交关事体要考虑。”他说。
看似短短几分钟、十几分钟的视频,实际上背后花了老先生许多的时间和心思。
“不单单要考虑画面,比方讲音乐是不是要放?不一定只只视频要放音乐,新客站(上海站)的视频里向侬放音乐反而不好。”
“假使要放的话,放啥音乐,迭个又麻烦了。成千上万支音乐里向寻一支合适的,要花交关辰光。”

1994年
“新客站”南广场

尽管当年做了厚厚的笔记,但是上海的变化太大了,光是确认当年拍摄的路段、方向,也要花上不少力气。
“一个是去查老地图,还有一个是去查百度的街景地图。比方讲吉安路的那段视频,拍到后头有一幢老房子,现在已经拆脱了,这条是啥路呢?”
“还好旁边有一幢公房,我到百度地图去查,公房还在,这条路查出来了,是东台路。”

1994年
顺昌路复兴中路口
至于数量庞大的立体照片,目前秦兴培已经做好了索引,有待今后进一步整理和出版。
面对当年拍摄的这些影像资料,秦兴培说:
“我自家整理的过程当中,也是一种enjoy(享受)。我觉得自己蛮幸运的,拍了噶许多物事,现在交关地方已经拆脱了。”

2012年
秦兴培在海伦路地铁站
使用富士W3立体相机
通过网络,他把这些穿越时光的画面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交关人讲这些视频老珍贵的,欢喜看,我也觉得蛮欣慰的。”他说。
我们期待看到秦兴培先生更多精彩的视频和照片。
也很想对这些影像里的每一个上海人说:你现在好吗?
